-
武鸣区财政局督导罗波镇乡村建设试点项目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武鸣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招商引资和财政支持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2016年,自治区财政厅通过竞争性立项方式,确定罗波镇天马村大黄老屯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涵盖排水、排污、公共设施等多领域,总投资199.5万元。近期,武鸣区财政局专项检查组赴现场督导,协调解决施工问题,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 一、项目背景与资金构成 大黄老屯乡村建设试点是武鸣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资金来源包括上级财政补助152万元、城区配套38万元及村民自筹9.5万元。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短板,规划建设排水沟、排污管道、路灯、篮球场等公共设施,旨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乡村风貌。 二、检查督导与问题整改 检查组实地核查施工进度,听取村委及施工单位汇报,发现存在材料运输受阻、局部施工协调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运输路线、加强村企沟通等解决方案,并要求财政所全程跟踪,确保问题动态清零。 三、阶段性进展与资金管理 目前项目已完成部分排水沟铺设和路灯基座安装,拨付进度款45.6万元。检查组强调严格按进度拨付资金,杜绝挪用或滞留,同时要求施工单位抢抓晴好天气,力争按期完工。 四、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武鸣区将此类试点经验纳入乡村振兴标准化流程,通过财政绩效评价和村民监督相结合,保障资金效益最大化。未来计划扩大试点范围,形成可复制的乡村建设模式。 此次督导体现了武鸣区以财政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通过精准施策和多方协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5
-
武鸣区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全域覆盖 助力基层财政管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武鸣区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效规范基层财政管理,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了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目前,该改革已实现镇级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全覆盖,并同步完成机关财务室标准化建设,标志着乡镇财政管理从传统核算模式向现代化支付体系转型取得关键突破。 一、零余额账户全域覆盖构建高效支付体系 武鸣区13个镇所有预算单位已完成零余额账户开设,严格执行日清月结管理制度。这一举措将财政授权支付与直接支付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为后续与城区国库清算系统无缝对接奠定基础。通过账户体系的规范化改造,乡镇预算单位资金流转效率显著提升,支付环节平均耗时缩短,资金使用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二、独立财务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核算能力 目前已有6个镇建成标准化机关财务室,剩余7个镇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各财务室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全面接管原由财政所代管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职能。这种专业化分工模式既减轻了财政所工作负荷,又通过专人专岗提升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部分试点单位账务差错率同比下降明显。 三、配套培训体系保障改革平稳过渡 针对改革过程中暴露的基层财务人员业务短板,财政部门已制定分层培训计划。重点围绕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操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模块开展轮训,首批参训人员超过百人。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新旧管理模式转换期间账务衔接不断档。 四、动态监控机制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改革同步配套建设了覆盖全流程的电子监控系统,对乡镇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施动态预警。系统可自动识别异常支付行为,实时反馈至城区财政监管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拦截不合规支付申请,涉及金额全部得到及时纠正,基层财政风险防控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五、标准化建设推动管理效能持续释放 各镇机关财务室均按照统一标准配置硬件设施和专业软件,会计核算、票据管理等模块全部实现数字化处理。部分先行镇已探索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业务纳入统一管理平台,为构建全域财政大数据中心积累了实践经验。 当前,武鸣区正着手制定改革成效评估方案,拟从支付效率、核算质量、监管水平等维度建立量化指标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将全面对接现代财政制度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5-08-07
-
武鸣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五大重点项目 引资71亿元助推产业升级
在2016年举办的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武鸣区成功签约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71.1亿元,涵盖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物制造等领域。此次签约是武鸣区深化招商引资战略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关键步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清洁能源项目引领绿色发展 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投资的45亿元清洁能源项目成为本次签约的最大亮点。该项目将依托武鸣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开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推动武鸣区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体系,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文旅融合激活骆越文化资源 广西武鸣坤山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5亿元打造的大明山骆越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将深度挖掘当地壮族文化底蕴。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展示区、生态观光走廊和研学基地三大板块,通过"文化+旅游+生态"模式,填补武鸣区高品质文旅项目空白。英俊大峡谷旅游区同步推进,两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文旅产业集群,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百万人次。 三、高端制造项目提升产业能级 南宁市勇拓净化彩板有限公司的新型医用防火净化板项目,瞄准医疗建筑领域特殊需求。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0万平方米高端净化板材,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将有效替代进口产品。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完善了武鸣区医疗器械产业链,更推动了传统建材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四、生物饲料项目强化农业支撑 南宁漓源粮油饲料有限公司投资的24万吨生物饲料生产线,采用微生物发酵等先进工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可满足广西全区规模化养殖场30%的饲料需求,显著提升武鸣区现代农业配套服务水平。 五、营商环境优化释放投资引力 "十二五"期间,武鸣区累计签约项目224个,实际利用内资198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72%。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将享受"全程代办""并联审批"等专项服务机制。当地已成立工作专班,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保障,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当前,武鸣区正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重点培育新能源、大健康、文旅康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次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打造面向东盟的现代化产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07
-
武鸣区与东盟经开区签订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南宁市武鸣区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共享共建同城化发展保障体系,强化招商引资与区域协同,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方将在机制创新、产业融合、民生共建、基础设施统筹等领域深化合作,为南宁都市圈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协同:服务区域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 南宁市武鸣区作为南宁都市圈副中心,是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核心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教育科研资源和壮文化旅游资源;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是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双方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南宁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行动,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大局。 (二)机制创新: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制度保障 根据协议,双方将探索建立系列共建共享机制,为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在合作共建及统计归属方面,将研究跨区域项目联合开发模式,明确投资、产值、税收等指标的合理分配方式,激发两地合作积极性;在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方面,将推动交通路网、能源供应、水利设施、信息网络等互联互通,比如协同规划连接两地的快速通道,提升物流效率;在区域重大事件联防联治方面,将建立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联合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区域安全稳定。 (三)产业融合:打造互补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 双方将聚焦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形成“武鸣特色+东盟经开优势”的产业格局。在农业与食品加工领域,武鸣区优质农产品资源将对接东盟经开区食品加工产业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武鸣区高校科研资源与东盟经开区产业基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招商引资方面,将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共享招商信息与资源,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民生共建:推进同城化发展惠及群众 合作将延伸至社会民生领域,让两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教育合作方面,推动两地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探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在医疗领域,建立跨区域就医协作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业务交流与资源互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在文化旅游方面,整合武鸣壮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与东盟经开区异国风情园区资源,联合开发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文旅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夯实协同发展硬件基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双方将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加强公交、物流等公共服务衔接;在土地利用方面,将加强土地规划衔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基础设施与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为两地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南宁市武鸣区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各项合作机制的落地实施,两地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在产业协同、民生共享、区域治理等方面形成合力,为广西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贡献力量。
2025-06-3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